教师搜索 | 文都新闻模型 | 校区模型 | 资料中心 | 新闻 | 视频 | 招聘模型

文都首页>资料中心 > 教师 > 教师资格>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国考幼儿综合素质笔试真题

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国考幼儿综合素质笔试真题

上传时间:2017-11-29 16:38:23 来源:文都教师考试网 阅读: 下载: 收藏 已收藏

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国考幼儿综合素质笔试真题

 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已经结束。文都教师考试网(jiaoshi.wendu.com)在考试结束后发布了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《幼儿综合素质》真题(文字版),方便参加本次考试的考生了解自己本次教资国考笔试的难点、盲点,对相应科目的成绩进行估分,并为即将参加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的考生们提供复习材料和做题思路。更多教师资格证国考真题,敬请持续关注本网站!

  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29小题,每小题2分,共58分)

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。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
  1.手工制作后,孩子们都开心地把作品拿在手里,小明兴高采烈地奔向老师,举起手里作晶向老师炫耀,老师瞟一眼说:“看你做的是什么呀! 难看死了!”老师的做法。

  A.正确,从小培养幼儿认真的态度

  B.正确,从小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

  C.错误,挫伤了幼儿创造热情

  D.错误,扼杀幼儿的竞争欲望

  2.某幼儿园一直试着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; 分发勺子,碗,搬凳子等,一天小樱用祈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轻声说: 老师能让我发一次勺子吗? 老师说: 每次吃饭最慢,上课不举手发言,还发勺子呢! 下列做法()

  A.老师让小樱先举手再发言

  B.老师让小樱先吃饭后做事

  C.老师应该让小樱先搬凳子

  D.老师应该让小樱发勺子

  3.某幼儿园一直注重教育质量,选择“唐诗三百首”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、朗读、听写,部分家长对此很满意,该幼儿园的做法()。

  A.错误,忽略幼儿教育的生活化B.错误,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均衡化

  C.正确,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D.正确,打牢了幼儿的知识基础

  4.在教育活动中,幼儿巨国老师总是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、适宜的游戏材料,并指导幼儿开展游戏,关于该行为理由不正确()。

  A游戏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

  B游戏是教师自发的自主行为

  C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

  D游戏需要老师的综合指导

  30. 材料:略

  问题:请结合材料,儿童观的角度,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。

  答案:略

  31. 材料:略

  问题:请结合材料,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,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。

  答案:略

  32. 材料:

  《西游记》的人生哲理

  一部《西游记》,是一部孙悟空的英雄史,记录了他的出生、成长、奋斗,直到成为“斗战胜佛”的全过程,探求他追求自由、追求平等、追求成功的人生意义。

  自在不成人

  《西游记》小说写孙悟空的出生,有一点和普通人大不一样的地方:他是天生地长的,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神猴。

 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,他就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。任何一个个体的人,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无可奈何地落入社会关系网中,有父母、兄弟姐妹,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络。个体的人与生俱来地落入社会关系网中,不是“自在”的,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庭、家族、宗教式的社会结构,中国的文化也是这种家族文化或宗族文化。咱们习惯说“国家”,“国”是放大了的“家”;“忠”是放大了的“孝”而已,臣子对君主的“忠”是子女对父母的“孝”的放大。美猴王没有家庭的束缚,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任何的社会束缚,用小说的话,就是“不服麒麟辖,不服凤凰管,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”,成为一个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。

  那么,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,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“自在”呢?这还不行。石猴有一天突然发现,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,来来回回的就是在花果山上,交往的就是哪些个猴哥猴弟。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,所以他就去寻仙问道,有了种种法力。这既提升了个人能力,同时也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。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,生活空间如此之大,可以为所欲为,来去自如。

 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,人就能获得真正的“自在”了吗?还是不行。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,他看到老猴子一个个死去,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。孙悟空努力超越,到阎罗殿去,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。

  于是,孙悟空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。作为个体人,这是自由地最高境界,但是对社会人来说,却触犯了规范。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。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秩序,对于这样一个人,社会要么剿灭他,要么改造他。

  孙悟空对精神自由地追求是被唤醒的,原来他只有对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的追求,但一旦上了天庭,孙悟空就变化了,他有对“名”的追求。原来他是没有追求“名”的意识的,你叫他美猴王也罢,叫他孙悟空也罢,什么都行。所以当孙悟空次被收容到天庭时,让他当“弼马温”,他还挺高兴,可以天天管马。

  可是,当他知道“弼马温”是个未入流品的官职的时候,他明白了任何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,于是他又造反了。他给自己创造了响亮的名号——“齐天大圣”。这是社会教他的。社会教他,人和人不一样,由于有制度化的衡量标准,人总是要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。当社会给你贴上标签的时候,你就得到一种精神满足。

  社会教给孙悟空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,最后他提出一个最极端的口号,就是“皇帝轮流做,明年到我家”。孙悟空说这是“常言道”,咱们要追问:这“常言”是哪儿来的?孙悟空不识字,他从哪儿学到这“常言”呢?花果山猴子们哪儿能知道“皇帝”是什么?这显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们教的。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,孙悟空收到了熏陶,被知识化了。他逐渐失去原本有的“赤子之心”,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。

  有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之后,社会就不能容忍他了。有人赞扬说“皇帝轮流做”体现出“造反精神”。但这种造反精神如果应该得到肯定的话,那么这个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了。“皇帝轮流做”,是靠能力还是靠年龄?怎么“轮流”法?如果人人想要当皇帝,这只能导致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,造成社会秩序的残酷破坏。

  孙悟空打破了这种社会规律,扰乱了正常的文化秩序,这必定要受到惩罚。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,用“如来佛的掌心”代表一种的社会规范,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。“个体人”一旦步入社会,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,不可能再为所欲为了。

  《西游记》小说揭示了规范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对人一生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。随着他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,社会对他的压制的手段也越来越严厉。凭借一身高超的武艺,美猴王几乎所向,但是他终究逃不脱社会关系之网。

  成人不自在

  孙悟空遇到唐僧,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,这是偶然的事情吗?不完全是、《西游记》充满着喜剧的、游戏的色彩。在阅读《西游记》的时候,我们想都没想过,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,该有多么沉重!没有人会替孙悟空掬一把辛酸泪。不是幸灾乐祸,而是知道孙悟空不会总被压在山下,他迟早会出来的。这是因为,在《西游记》小说中,孙悟空生活在一个有希望的、正常的社会里,这样的社会能给有能耐的人提供种种机会。这种情况与《水浒传》想法。《水浒传》是不给人希望的社会,所以英雄只能被逼上梁山。但是孙悟空不会被逼上梁山,因为他生活的社会能够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,达到“成人”的境界。

  所以小说就有了一个寓意性的写法——“紧箍儿”。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,但却有无形的含义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?是他自己戴上的。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,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。这是一种寓意性的系法,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,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。“紧箍咒”有一个很雅的名字,叫“定心真言”。只有把孙悟空的心“定”住,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。

  于是,西天取经,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,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。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,就是要求他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,跋山涉水,不能偷懒。这是一种人生的,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,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,而在于过程。

 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,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。那些周而复始、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,在这一意义上,都不过是作为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。小说第十七回写道:“菩萨、妖精,总是一念。”妖魔生于一念之间。八十一难的磨练,无非是隐喻着一个人明心见性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“渐悟”过程。

 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“自在”和“成人”的两难处境,生活社会当中,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,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。这是两男的,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。在这个意义上,孙悟空是成功的。

  摘自郭英德《中国四大名著文化价值》

  问题:

  (1)在本文中,“如来佛祖的掌心”的寓意是什么?

  (2)文中怎样表明孙悟空从一个“原生态”的人,演化为个人欲望极端膨胀?但他为什么最终成为斗战胜佛。

  33. 写作题

  在20世纪30年代,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,虽然他唱功,誉满京华,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,当时想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——梅兰芳,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,因为好奇,都在互相打听,连登了一周之后,保值上登出一个详细广告:“梅兰芳——京剧名旦。今晚在上海荣戏剧院演出献艺,欢迎观看”。就这样,梅先生在上海一唱走红。

 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,写一个800字的论说文。

  要求: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,角度自选,立意自定,标题自拟。